太阳系图片(太阳系图片大全真实照片)

2023-04-08 13:22:41 生活知识 0阅读 回答者:admin

其实太阳系图片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太阳系图片大全真实照片,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太阳系图片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宇宙中的太阳系究竟长什么样子?科学家是如何绘制的?

根据目前的认知,太阳的引力可以影响到1-2光年之外,这就是科学家们认为的太阳系半径范围。不过,除了通过引力定义的范围之外,科学家们还提出了另一个“太阳系范围”,那就是日球层。

我们对日球层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了,虽然称之为是日“球”层,但它并不是一个球形。甚至,在最近的研究中,有科学家描绘了一个更加诡异的日球层形状,令人惊讶不已。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太阳系的日球层。

我们知道,太阳会释放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形成辐射性极强的太阳风。太阳风能够影响的区域,就叫做日球层。在日球层的边缘,就是宇宙辐射和太阳风基本平衡的位置。可是,日球层边缘距离我们实在太远,而且我们又身处日球层以内,所以观测起来有些难度。

(图片说明:日球层示意图)

幸运的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有2个探测器(旅行者1号、2号)穿破了日球层,进入了星际空间。通过它们的数据,我们知道日球层边缘大概距离我们160亿公里。同时,NASA的星际边界探索者(IBEX)的项目,也在不断检测着星际介质和太阳风的相互作用。获得这些数据后,科学家们可以将其输入到计算机模型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球层的边界和数据。

此前,科学家认为的日球层形状,就大概像上面那张图一样。当太阳带着所有太阳系天体在银河系的星际介质中穿行时,会像彗星在太阳辐射中穿行时一样,形成一个彗尾的形状。

波士顿大学天文学教授Merav Opher介绍说:“60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着日球层的形状。自从Baranov和Malama开创性的工作开始,人们始终对日球层的彗星状外形坚信不疑。”

但是,他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这个形状不是日球层真正的外形,日球层至少还有两个喷射状的结构,是以前任何人都不曾意识到的。除了重点参考了IBEX的数据之外,他和他的同事们还借鉴了卡西尼号探测器以及新地平线号探测器的数据。你可能会想:卡西尼号不是专门研究土星的吗?没错,但它也观测到了一些关于太阳系整体的数据,这成为了本次研究的重要借鉴。

研究人员表示:在日球层边缘,太阳风和星际介质会碰撞产生一些中性原子。但是,通过卡西尼号对这些中性原子的观测,他们并没有发现日光层有类似于彗星那样的尾巴。

(图片说明:pick-up ions,是描绘

日球

层形状的关键)

同时,新地平线号对一种叫做pick-up ions的粒子的观测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它们是由部分电离介质与太阳风交换电荷所产生的,温度与太阳风中的离子不同。当旅行者2号探测器突破日球层的时候,证明了日鞘处的压力与它们息息相关,但当时没有分析它们对日球层形状的影响。而这一次,Opher等人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最终也借此绘制了最新的太阳日球层形状。

Opher介绍说:pick-up ions比其他的粒子温度要高,这是检测它们以及日球层形状的关键。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它们与其他太阳风粒子分开,然后建立起一个3D模型来。结果令人震惊,他们绘制的日球层形状十分诡异,甚至有点不伦不类,但他们相信,这就是太阳系的真实模样。我们很难形容它到底是什么形状,Opher等人也只是近似地描述它是羊角包的形状。

(图片说明:更新后的日球层形状,白线是太阳磁场,红色为星际介质的磁场)

Opher指出,由于pick-up ions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原本的形状几乎是完美的球形。但是,由于它们很快就脱离了这个系统,所以导致瘪了下去。

这个太阳系日球层的模样不仅仅是形状令人惊讶,而且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也非常重要,因为它的存在对于太阳系来说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宇宙中,到处都充斥着高能粒子。它们有一些是超新星爆发产生的,有一些是其他宇宙特殊事件或者特殊天体产生的。这些质子或者是原子核等粒子都以相对论性的速度在宇宙中穿梭,无处不在,破坏性极强。

(图片说明:左图为太阳风的密度,右图为太阳风和pick-up ions两种粒子的密度)

而太阳风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地球来说有时候的确比较麻烦,但却保护了我们,使我们免受这些宇宙射线的伤害。科学家告诉我们,日球层能够抵御大约75%的宇宙射线,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我们。但是,剩余的射线对我们来说,同样是巨大的威胁。

好在除了日球层外,地球的磁场起到了第二道屏障,保护了我们。可是,对于那些脱离了大气层的航天器、探测器及宇航员来说,这些射线就成了 *** 烦。这些射线损坏电子设备已经足够让我们头疼,甚至有可能增加宇航员患癌症的风险。对于航天事业的人们来说,如何抵御这些辐射始终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图片说明:超新星爆发是宇宙射线的主要来源之一)

即使是地球大气层和磁场保护下的生物,也未必能幸免于高能宇宙辐射之中。虽然现在的我们暂时还安全,但科学家认为,地球也曾经有一段无法庇护生物的历史。

不过,这也不能怪地球,其主要原因在于太阳系在银河系中所处的位置。持这个观点的科学家认为,银河系不同位置的辐射可能会有所不同,或者某个时期有超新星爆发,就有可能导致地球的灭绝事件出现。有些人认为,地球上出现过的海洋巨型动物灭绝事件,可能就与此有关,不过目前尚无定论。

(图片说明:强大的宇宙射线足以在数亿光年外杀死地球生物)

不仅对于地球生物,日球层也影响着我们在太阳系以外寻找生命的参照标准。对于那些可能孕育生命的系外行星来说,它们也同样面临着宇宙辐射的问题。因此,它们的宿主恒星所产生的日球层,也可以起到相应的保护作用。我们需要参考这个数据,来约束其宜居带,也许有些系外行星虽然温度合适,却并不在日球层内,同样不太可能孕育生命。

所以说,继续深入了解太阳系的日球层,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虽然Opher描绘了新的日球层形状,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只是我们认识日球层的一个新阶段,距离完善相关理论还有非常远的路要走,这就有赖于更多专门的探测器出现。

(图片说明:IMAP艺术图)

根据计划,NASA的最新探测器星际测绘和加速探测器(IMAP)将会专门研究从日球层边缘来到地球附近的粒子,从而实现对日球层形状的绘制。大约在2024年,IMAP就会发射升空,验证Opher的理论到底是否准确。

总之,我们必须要清楚日球层到底是如何保护我们免受宇宙射线伤害的。如果日球层的保护能力真的会随着太阳系的运动而变化,甚至过去的大灭绝事件真的与日球层的保护能力减弱有关,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提高警惕。我们要知道下一次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如何才能自我保护。就算过去真的有生物因此被灭绝,相信在科技的作用下,人类能够避免这样的灾难。

太阳系到底有多大

现在还不好说。

从太阳系的结构看,一般把海王星轨道以内的部分称为“内太阳系”,半径大约为30天文单位。主要结构为各大行星和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

半径在30-75天文单位距离上,称为“外太阳系”,主要结构为柯依伯带及其中的天体。柯依伯带中的小天体也是太阳系内周期性彗星的主要来源。

半径在75-110天文单位距离上,称为“黄道离散盘”,其中也有一些离散型小天体,被认为是非周期性彗星的主要来源。在110天文单位距离上,基本上已经是太阳磁场的边界了,一般认为,这已经是太阳系的边缘了。

但后来通过对某些彗星的研究发现,有些彗星只能来自于比黄道离散盘更远的地方,因而设想在更远的距离上太阳引力仍在起作用,还可能存在一些物质结构,可能存在一个包围着太阳系的球体云团,其中可能存在着不少不活跃的彗星体。这个球体云团被称为“奥尔特云”,距离太阳约50,000至100,000个天文单位,最大半径差不多一光年。

虽然奥尔特星云有待人类去发现,但大多数天文学家都认为它确实存在。他们还认为它是由太阳系形成时遗留的残片组成的。

结果到现在,太阳系就成了下面图片中看到的样子。中间的黄色小圆盘是内太阳系,内太阳系以外的黄色圆盘是柯依伯带,淡蓝色的球就是奥尔特云。

太阳系到究竟有多大?旅行者1号需要多长时间能飞出去?

在1781年以前,人类一直以为太阳系只有六颗行星,它的边际就在土星的位置。

直到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耳发现天王星,人类才意识到自己对于太阳系的认知非常有限,太阳系的边际也从土星轨道的14亿公里扩展到了天王星轨道的29亿公里。1846年,天文学家又发现了海王星,再一次将人类认知的太阳系边界扩大到了45亿公里。

接下来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就越来越深了,从冥王星到柯伊伯带,再到奥尔特云……太阳系到底有多大?我们要多久才能冲出这个“牢笼”呢?

在衡量一个尺度之前,我们必须要规定一个测量单位。对于太阳系来说,用公里来衡量实在有点小材大用,而光年又显得有点杀鸡用牛刀。因此,天文学家们规定了一个适合用于衡量像太阳系这样的系统的长度单位:天文单位。天文单位的定义就是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也就是大约1.496亿公里。

让我们从太阳系的最内侧出发,以水星为例,它与的半长轴约为6980万公里,也就是0.46个天文单位;木星的半长轴是5.2个天文单位,也就是7.8亿公里;而冥王星和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59亿公里,这就是大约39.2个天文单位。这个距离,即使是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也要6000年的时间才能到达。

好在,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航天探测器远远超过了汽车的速度。

2006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新地平线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经过近10年的飞行,于北京时间2015年7月14日19时49分飞掠冥王星。其飞行速度,达到了每小时8.4万公里。

现在我们知道,冥王星仅仅是太阳系柯伊伯带的一颗普通的天体,而且是柯伊伯带内距离太阳最近的一颗。

柯伊伯带是位于海王星轨道以外的一片区域,最早由爱尔兰裔天文学家艾吉沃斯提出,后来杰拉德·柯伊伯将这个观点完善,因此这片区域也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他们认为,柯伊伯带充满了微小的冰冷物体,这些都是原始太阳星云残留下来的碎片,没有凝聚成行星,于是散落在这片寒冷的区域。据推测,柯伊伯带的直径大约有500个天文单位,也就是750亿公里,这是刚刚发现海王星时的天文学家所完全不敢想象的范围。在这片区域,分布着大量的小天体,其中最大的也不超过3000公里,连月球都比不上。

最早进入到柯伊伯带的天体,其实并不是新地平线号探测器,而是NASA在20世纪70年代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1977年9月5日发射的旅行者1号是第一个给人类传回近距离拍摄木星、木星照片的探测器,也是目前人类发射最远的探测器。

2012年8月25日,NASA宣布“旅行者1号”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进入星际介质的宇宙飞船。很多人误以为人类探测器终于逃离太阳系了,但其实并非如此。它和后来的旅行者2号,所摆脱的只是太阳的日光层。

我们知道,太阳在进行核聚变的同时,还会向外释放非常强烈的辐射,大量高能粒子以160万公里的时速冲向宇宙空间,这叫做太阳风,并且飞得越远,密度越低,所以能量也越弱。同样的,在宇宙中,还有其他天体释放的辐射,在宇宙中交织起来。在距离我们大约120个天文单位的位置,太阳的辐射和宇宙辐射达到了平衡,这样的位置就叫做日光层,厚度约为0.5天文单位。在这里,等离子体的密度比其他区域高了80倍,而且两股势力来回的拉锯也导致这片区域非常不稳定。

当科学家发现旅行者1号探测器"记录到等离子体(热的、电离的气体)以一定的频率突然出现震荡的峰值时,就知道这艘航天器已经突破了日光层。"不过,日光层远不是太阳系的边界。根据日光层的范围我们就知道,它只是位于柯伊伯带之中的一部分,甚至都不在柯伊伯带的边界。也就是说,目前两只旅行者号探测器只是飞出了日光层,但仍然在柯伊伯带飞行。

根据NASA在2020年3月12日更新的数据,旅行者一号目前距离地球220亿公里,以17公里/秒的速度继续向宇宙深处飞行。按照柯伊伯带500个天文单位的直径,它还需要差不多52年的时间才可能飞出柯伊伯带,进入到太阳系最外层结构——奥尔特云。

1950年,荷兰天文学家简·亨德里克·奥尔特正式描述了这片区域:属于太阳系的最外层,由于受到太阳辐射很弱,所以相对稳定。他认为这里是太阳系中彗星的家园,拥有着上百万个彗星核,并且其中的物质可以不断形成新的彗星。

经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对奥尔特云的描述也越来越详细:其质量大约在地球的5-100倍之间,虽然拥有着海量的彗星,但只有5%可以进入到太阳系内部,“朝见”至尊的太阳。

不过,由于人类观测能力的限制,目前我们对于奥尔特云的了解还非常有限,或者说得更让大家“寒心”一点——我们还没有真正观测过奥尔特云。据推测,奥尔特云的直径在100000个天文单位左右,或者说是1.87光年的范围,可能达到2光年(甚至有科学家认为奥尔特云直径有3.2光年)。也就是说,从地球出发的探测器,要飞出去差不多1光年的距离,才会到达太阳系的边缘——这个边缘,是太阳引力的极限,也是太阳系真正的边界。

(图片说明:太阳系结构示意图)

2光年的直径是什么概念?相当于1340万颗太阳的宽度。如果地球是一颗小米粒,太阳就有一只香瓜那么大,而太阳系则有北京城那么大!

这就是太阳系的范围。

对于人类现在的探测器来说,这个距离是无法逾越的鸿沟,更不用提4.24光年外的比邻星了。

按照现在的速度,旅行者1号探测器将在大约73600年后才能到达比邻星。和它相比,新地平线号探测器速度要更快一些。不过,想要飞到比邻星,也需要37000年左右。

不过,它们的动力系统都不足以坚持那么久,最终都会失去动力。根据NASA的计算,旅行者1号探测器的电量恐怕在2025年就会耗尽。比它更先进的新地平线号,也会有能源耗尽的一天。最终,它们都会成为宇宙中被人类遗忘的人造天体,独自流浪。

好在它们在惯性的作用下,凭借着现有的巨大速度,从理论上说不会被太阳吸回来,最终还有希望飞出太阳系。不过,由于连传信号的能源都不够,就算它们真的抵达了比邻星,我们也永远不可能知道了。

在太阳系形成以前,太阳系是什么样子?

在广袤无边的宇宙之中,我们最为熟悉的区域就是太阳系了,因为太阳系就是我们的家园。

太阳系是一个单恒星系统,在太阳系之中有着唯一的恒星太阳,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之下,八大行星以及它们的卫星、小行星以及其它的宇宙天体都在有序的运行。我们所在的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中的一员,是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在地球的内侧还有着金星和水星两颗岩质行星,而在地球的外侧则有着火星一颗岩质行星以及四颗气态行星,它们分别为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而在火星与木星之间还存在着一条小行星带,小行星带是小行星的密集区域,迄今为止在这里已经被编号的小行星就多达12万颗以上。除了行星与小行星以外,太阳系中还有着大量的天然卫星。

在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和金星是没有天然卫星的,而地球则拥有唯一的天然卫星,也就是月球。

地球外侧的火星拥有两颗天然卫星,而木星的卫星数量则多达79颗,土星有62颗卫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卫星数量分别为27颗和14颗。其实,对于太阳系的大致样子并不需要赘述,因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所了解,毕竟我们经常会看到描绘太阳系的图片。

可事实上问题就出在这些图片之上,请注意,我们所看到的太阳系大致样子是基于图片,而并不是照片,而图片是认为绘制的,而绘制这些图片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人们对太阳系的样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实际上这些图片是失真的,而且是严重失真的,真正的太阳系样貌与图片上所描绘的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真实的太阳系与图片上的太阳系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大小,另一个是距离。

先说大小,图片上所见的太阳系天体有大有小,但是基本上相差不大,但实际上太阳系不同天体的个头差异是极为巨大的。先说太阳吧,太阳是太阳系唯一的恒星,它自己就占据了太阳系物质总量的99.86%,也就是说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再加上小行星、行星的卫星以及其它宇宙物质,总共才占0.14%,所以太阳之大可想而知。

从一般的太阳系图片上来看,太阳的个头也就比地球大上五六倍而已,但实际上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如果我们要在一张图片上画一个太阳,那么最多只能是轻轻的点上一个小点来表示地球,想画出一个能够显示出海洋陆地的地球是绝对不可能的。

除去太阳不说,太阳系中其它天体的个体差异也是非常巨大的。

就拿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和地球来进行比较吧,木星的体积是地球的1318倍,这基本上就是西瓜和葡萄的比例,如果我们在一幅图片上画个木星,那么只能画一个小圈圈来表示地球,想要画出一个显示海洋陆地的地球仍然是不可能的。当然地球也不总是小弟,和水星在一起的时候那就成为大哥了,地球的体积可以达到水星的20倍左右。

说完了大小,我们再来说说距离,图片上的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八大行星以及小行星带围绕太阳有序运行,每一颗行星轨道之间的距离差异并不明显,甚至在很多图片上基本没有差异,这就与事实极不相符了。真实的太阳系继承了宇宙的基本特点,那就是空旷。

如果我们在一幅图上画一个直径为一厘米的太阳,那么地球真正的位置应该在哪呢?应该画在一米开外的地方,这是因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太阳直径的108倍。

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公里,而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公里,也就是太阳直径的108倍。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就已经非常惊人了,那么太阳系最外侧的行星海王星距离太阳有多远呢?还是用刚才这个例子来进行说明吧,如果在一幅图上画一个直径为一厘米的太阳,那么海王星的真实位置应该画在距离这个太阳30米以外的位置上。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想要画一个真实的太阳系图片,又想在这幅图上展现出所有星体的样貌,那么我们需要一张很大很大的纸,这张纸的大小至少要在10000平方米以上。

太阳系到底是什么形状的?这种形状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存在的地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很长时间慢慢形成的,而在地球之外的宇宙,同样是一点一滴形成的,在地球的下一个等级就是太阳系,太阳系同样如此,太阳系到底是什么形状的?这种形状是怎么形成的?通过众多的宇宙图片,我们可以看出太阳系是一个扁平的形状,所有星球都是和太阳在一条水平线上,而这种形状的形成是经历几十亿年才形成的,需要星球之间不断的碰撞,挤压。

在与这之中存在的星系并不少,一个星系之中存在的星球也非常之多,众多星系形成宇宙,而宇宙的生命大出我们想象,宇宙存在的时间已有100多亿年,相对于人类100年时间而言,完全可以说是长生不老,而在这100多亿年时间里,宇宙并没有一直闲着,而是不断的产生众多的星球,而这些星球经历各种碰撞和挤压,才慢慢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形状,想要形成现在的稳定局面,可以想象经历了多大的灾难,我们人类能够有今天的和平时代,也是用血和泪换来的,而我们存在的太阳系,虽然只有几十亿年时间,但也同样遭受过一样的苦难,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星球都在一个平面之上围绕太阳旋转,这就像游戏中的设定一样。

我们非常幸运,在这个几乎没有任何危险的太阳系上,拥有地球的舒适环境,太阳每天不断地向我们提供能量,月亮和众多星球控制着很多方面,让地球一直处于稳定条件之下,几千万年前恐龙的灭绝,我们就要加以注意,毕竟地球经历过大大小小几十次生物灭绝,可能下一次也不会遥远。

在和平年代,我们就应该大力发展科学,只有当科学技术达到很高层次的时候,在未来,不管面对什么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这是我们古语中一直提到的“居安思危”。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网友投稿及网络整合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1765130767@qq.com。

本文地址:https://www.lnsss.com/shenghuo/zhishi/391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