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服装

2023-05-09 09:40:02 搭配技巧 0阅读 回答者:admin

引言

三国时人曹植所绘作《洛神赋》中一句写洛神姿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写女神活动间,衣物若“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名人服装插图

把人物活动之间,把画中人衣袂飘飘的形态美感描写得淋漓尽致。

东晋顾恺之根据曹植的这首赋绘画了《洛神赋图》,成为东晋时期传世的名作。

魏晋时期,朝代更迭频繁,诸如竹林七贤等人“蔑视礼法”,一任自然。佛教和道教进入士人的视线,儒学衰亡。

顾恺之也深受玄学思想的影响,这在他的画作中也有所体现。

《洛神赋图》不仅表现了顾恺之的美学思想,也表达了整个时代的美学倾向。绘画的审美意识开始觉醒。

01 《洛神赋图》及其有关版本收藏的情况

《洛神赋图》以东晋顾恺之所绘最为经典,赞誉最多。张彦远曾夸赞道:“自古论画者以顾生之际天然绝伦,评者不敢一二”。

名人服装插图(1)

后世虽然也多有绘制,不过无人能出顾恺之左右。现存的《洛神赋图》当中以故宫博物院馆藏、辽宁博物馆馆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三个顾恺所作。

在画风和笔迹上应当是顾恺之的笔迹或者为后人临摹。

《洛神赋图》整个的构图,展示了全部故事的始末。

从故事一开始,曹植回京,人疲马乏,正在寻找休息的地方,却忽然看见美丽的洛神,洛神顾盼生姿,曹植惊叹不已。看见在山水之间,洛神和娥皇在相互嬉戏。

洛神回首望了曹植一眼,之后洛神便乘鸾离开,二人依依惜别。而画中的曹植依依不舍,便乘舟追赶,却遍寻无踪,最后曹植孤灯烛影到天明。

名人服装插图(2)

故事的最后曹植也离开了,但也还是念念不忘的故事。

02 “寄言出意”,把自己的未尽之言通过画作表现出来

《洛神赋图》中,洛神与曹植惜别的片段,洛神穿着广袖长襦裙。整个身体向前倾斜,头部向后微微扭动,一只手里拿着东西,一只手藏在袖子里,与曹植相对视,似是不舍离去。

洛神的衣带飘飘然,与曹植往前伸出的手相呼应。《洛神赋图》对人物衣饰的采用“高古游丝描”。

着重对洛神的衣饰进行细致的刻画,肩部服饰画法上,主要以线条简洁流畅的形式表达出神女的纤丽。

名人服装插图(3)

但是衣袖和下摆的画法夸张,用众多的线条去绘制神女的裙子,以此堆叠出层层叠叠的美感。

在体现出洛神轻盈的身姿与“仙气”的同时。通过这种人物动作和服饰的变动,表现出来的是曹植对神女的离去的不舍。

另一方面,通过对曹植动作和服饰的变化,也表现出了洛神的神性。对曹植的衣服的刻画用的是上下“行笔”,线条之间的距离比较宽松。使得曹植这一人物形象,呈现出一种稳重高贵的气质。

这两种不同的对服饰的绘画风格,突出了洛神和主角曹植的不同性格。主角之间的情感,不着一言,不是直接,而是含蓄蕴藏在服饰动静之中。

名人服装插图(4)

顾恺之个人在乱世中颠沛流离,身世浮沉,崇尚玄学。绘画的美学在他这里体现出一种传神的情绪表达,“寄言出意”似表达了他心中的浪漫。

03 魏晋时期美学还存在着“解放”与“自由”的美学情感

魏晋时期的美学,并不否认个体的存在。反而强调个体生命的重要性。

因此在人物的形象上,强调个体的飘逸、清丽,以及一种超然洒脱的气韵。在整个的《洛神赋图》中从服饰这一点便可看出来。

《洛神赋图》中,主角曹植,身穿宽大衣裳,外面围了蔽膝,袖口十分的突出,宽大的同时十分宽松。

名人服装插图(5)

《洛神赋图》中曹植及侍臣子,脚下穿的都为高头履。魏晋时期为防止行走时绊倒拖沓的衣下摆,与之搭配的履头日益增高。

到了南北朝,高头履成为风尚。魏晋时期士人广博之物。以追求道家的自由。画中的多处广袖高屡,反映的是魏晋时期崇尚飘逸的美感。

这种广袖的设计为当时的贵族所追捧。体现出的是一种士人之间追求自由和潇洒的态度。

从神女的服饰上看,《洛神赋图》中洛神、南湘俩妃,在头饰上,束缚发成环,特别是神女们衣裙前裾下摆,垂有尖角形状的装饰物品,是汉六朝女子的上衣“袿衣”。

“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这种所谓的袿衣是从古时候深衣演变而来,后世不断地更改制作样式。

名人服装插图(6)

从战国发展西汉再到魏晋南北朝,这种关于女式深衣后面,垂有两个尖圭状物,东汉时期深衣式样翻新,把这种尖圭状的装饰增加多组,添加飘带,增加其飘逸灵动之美。

曹植的《洛神赋》用文字把神女们的姿态写得十分的美丽传神、从中也可以推测出魏晋时期女性的自由且追求浪漫的魅力。

众神女们飘逸的服饰,在整个画卷表达出魏晋时期女性在审美上,更加聚焦自身内在的美。画中女神的服饰,呈现出简约自然、清逸浪漫的风格特点。表现出在女性的审美上,不愿意被繁琐服饰的所拖累。

画中女神服饰,既灵动又舒适,带有飘然潇洒的气韵。展现出魏晋女性勇于尝试、接纳和创造的审美观念。

名人服装插图(7)

《洛神赋图》中,女神服饰得飘逸舒适、张弛有度,服饰在魏晋美学领域表现出了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有追求解放和自由的倾向性。

04 对缥缈空灵的美感追求

顾恺之作为东晋时期的杰出画家,《洛神赋图》在国美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顾恺之画如春蚕吐丝,流水行地,皆出自然”。

画中所画服饰,绘画纹理飘逸婉转,衣服质地柔软而轻盈,将人物的服饰与不同的山水遥相辉映,绘画逼出疏密重叠,服饰采取的是轻盈飘逸的丝绸面料。

把人物表现得十分的轻盈飘逸体现出了一种动静之间的缥缈空灵之态。

虚与实的结合,表现在《洛神赋图》中,画中人物与山水、舟船、树木、石头、车马表现出一种虚实相生的空灵、朦胧的美感。

名人服装插图(8)

《洛神赋图》中的主要人物构成,曹植与诸位神女以及侍从。主要的服饰颜色以朱色、黄色、黑、白色、蓝靛、草绿等色彩典雅和谐。

人物的服饰与整体气氛的朦胧。在整幅画中,曹植的本人,头戴“远游冠”,“似通天而前无山述”,高九寸。

两侧为镂空,前部直直竖着,接近笔直。顶部位置略微倾斜,后部又微卷曲。与整个似梦似幻的场景中曹植的形象相符。

曹植的现实感和神女的传奇色彩,具有一种时空的落差感。在时空上具有一种朦胧的色彩。

这种缥缈的感觉还可以从其他角色的服饰对比中表现出来。

从神女服饰上看,裙上的“髾”,神女的飘带,即“襳”,“飞襳垂髾”形容画中女神穿袿衣时的样子,十分贴切。

名人服装插图(9)

《洛神赋图》中,有部分神女的衣服,有些是一种半袖衣,袖缘为“荷叶边”,称作“绣镼”。

“南湘二妃”左侧神女,围缀有襳髾的蔽膝,神女腰间围一条“裹裙”,裙下摆附有尖袿形髾饰。

《洛神赋图》中众神女的袿衣都以阔大的广袖为主,女神的仪容、仪态,均具有显著的南朝特征。

女性侍从,画中曹植的侍女,有些画本中,侍女的发鬟被改绘成包头巾的发髻,《洛神赋图》其上衣下裙异色,下垂的衣袖十分宽大的襦裙。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侍女头顶梳左右对称大双鬟、穿襦裙的女侍形象仅见于南朝中晚期。

男性侍从,曹植的侍臣穿着一种长耳高顶纱帽,是魏晋时期侍臣、武官的通用服,搭配帻为主。

名人服装插图(10)

晋代之后,武冠搭配平上帻。材质为繐布,稀疏轻透,为保持其硬挺,其表面涂漆。与冠相配的帻为平上帻。

帻顶分成两个平面,斜的平面有两纵缝,一根扁笄在其中穿插,大小与帽子差不多。

《洛神附图》中曹植侍臣所穿身衣,均是袖端不收口,袖口呈现出宽大的喇叭状,符合南北朝服饰的特征。服饰、还是掌扇仪态,是南北朝时期刻画贵族出行随从的一种固有程式。

整个画面真实与虚幻相互交错,在真真假假之中,有一种虚无缥缈却又近在眼前的美感。这种美学的观念可能还是与顾恺之信奉道家的准则有关。

结语

顾恺之所绘画《洛神赋图》不仅在故事情节上大胆热烈。同时通过人物的服饰,展现了魏晋时期的美学思想。

名人服装插图(11)

这时期的知识分子,援道入儒,在整体服饰上以宽衣、宽袖为主,突出一种博与广的色彩。

反映了魏晋时期玄学在对于当时人们美学观念的影响。

《洛神赋图》作为魏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画作,对后世人了解当时人的美学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释名》

《后汉书》

《洛神赋》

《玄学对魏晋美学的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网友投稿及网络整合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1765130767@qq.com。

本文地址:https://www.lnsss.com/fushi/jiqiao/526865.html